中国制造 穿越周期的力量


发布时间:

2023-07-25

疫情反复,迫切需要保障的既有民生物资,也有工业生产的供应链。疫情脉冲之下,供应链的稳健与否,直接影响到中国这个制造大国的经济能量。 俄乌局势则可能是另外一个更长期的变量,它后续的“余震”还在酝酿之中,暂时既无法评估也无人知晓。唯有能够确定的,就是即将到来的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和全球经济下行压力。

疫情反复,迫切需要保障的既有民生物资,也有工业生产的供应链。疫情脉冲之下,供应链的稳健与否,直接影响到中国这个制造大国的经济能量。

俄乌局势则可能是另外一个更长期的变量,它后续的“余震”还在酝酿之中,暂时既无法评估也无人知晓。唯有能够确定的,就是即将到来的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和全球经济下行压力。

这些都让一直波动不休的经济周期,更加扑朔迷离。与此同时,一种以技术变革所带动的产业周期,也在开始出现新的浪头。一如特斯拉、蔚小理等电动车带来的造车新势力,或者是双碳目标所带来的绿色能源,或者是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数据淘金,都需要久经沙场的老将们,抖擞精神进行应对。激烈厮杀的战场上,出现了陌生的面孔。

经济周期充满了波动性,而产业周期则充满了破坏性。双重叠加的周期,让中国企业家所要迈步向前的路,到处插满了不确定性的小旗子。

在这些信心难免动摇的动荡之下,增量收入成为艰难时局的亮点。但仍有一些中国制造企业交出了不错的答卷。2021年,京东方、比亚迪和TCL收入都是大幅度增长,闯入2000亿元俱乐部。美的集团在三个季度收入超过2600亿,年度将轻松破关3000亿。潍柴集团也继续保持增长,销售额在5000亿元以上,并且将2030年目标定为万亿。联想集团最新数据显示,整个财年的营收有望超过4500亿人民币,相比两年前的3531亿增加了27%。而在最新的财年誓师大会上,“架设云梯、穿越周期”也被明确提出。这些增量收入俱乐部,在后疫情时代的迷雾之下,是否准备好了再次穿越周期:在“扩张、触顶、下滑、触底”的周期中,完成螺旋式的上升。

全球化:均衡器

正在进行的俄乌冲突,或许开启了一个危险的极限外交时代。除了断交,其他措施都是无所不用其极。而外交手段可能斡旋的空间,被压缩得像保鲜膜一样稀薄。我们更是看到,欧美与俄罗斯的供应链之间进行了一种撕裂式的硬分离,凸显了全球化的危险性。

全球制造的风险以各种等级进行释放,除了极端情形,更常见的则是通过压缩供应链的流动性,在更小的区域流动,形成区域性制造,这两年尤其常见。美国、日本、欧盟等发达工业国家都在强调如何把供应链搬到本国,强化本地制造。与此同时还加大制裁和限制措施,给后面的追赶者施放更多冷箭。而相对价值链较低的东南亚国家,也在试图从原材料开始进行更多的装配制造和深度加工,拓展本地全面工业化的步伐。实际上,他们正是希望从中国占据优势的制造业领域,分得一杯羹。

不可否认,东南亚国家这几年在制造快速崛起,形成不可忽视的制造新势力。越南自不必说,跟墨西哥一样,作为两个最大经济体的邻居,充分享受着美中贸易战之下的当地制造红利。而原材料资源丰富的印尼,也在考虑如何把锅盖子按得再紧一些,肉和汤都要留在锅里。印尼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,也是锂电池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优质镍土矿的大户。印尼政府,正在考虑所有的原材料都不出口——所有的大宗商品。如果其他国家想利用这些资源加工,那就必须到印尼来投资,在本地设厂。韩国LG集团则签订了一份上百亿美元的电池投资协议,其中规定用于镍矿中至少有70%必须在印尼进行加工。印尼既有的工业基础设施能否消化这些原材料,是一个问号。

俄乌冲突之后,一些公司如3D设计软件美国欧特克,迅速采用了直接跟俄罗斯切断关系的硬切割方式,就像是将输液管突然拔离。但俄罗斯对于欧特克而言,并非关键市场。这种鲁莽的“拔管”动作,与其说是见证了凶险,不如说让人意识到二者之间的浮草而脆弱的依赖。而中国制造,需要反其道而行之,在全球建立广泛的盘根错节的制造基地,使得相互顾忌。胸有大海破浪,更知江湖行舟。企业家需要在全球格局下,下出一盘大棋。

一些卓有见识的企业家,已经看到这一点。TCL旗下的华星光电这两天宣布,印度华星生产的面板,已经通过认证开始正式供货三星。而未来,将大力推进在印度的生产本土化,扶植印度本土供应链。这一行动,被一些人反击认为不能壮大印度工业。殊不知,全球化的供应链是互相粘连,三星、LG已经退出液晶面板,它们依赖于中国华星和京东方。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泥水关系,会形成对中国制造最有利的根系相连而固化联系的作用。将来谁想摆脱谁,都不容易。3月底美国通过的芯片振兴法案,要提供450亿美元围绕美国、日本、韩国等建立Chip4芯片联盟,就是要封堵中国。而韩国,则警惕地表现出淡漠。

这就是全球化的均衡器效应。

战火四处点燃,到处都有角斗。在印度尼西亚这个全球第四人口大国,日系车占比超过95%。而上汽通用五菱则通过在印尼建立制造工厂,正面向日系车发起挑战。五菱的本土化制造,也是一种“扎硬寨、打呆仗”的做法,带领中国的供应商在日本铃木印尼工厂的对面,建立汽车园区,同时开设了128家经销门店。而在印尼电动车的标准体系上,印尼政府正在邀请五菱为主,参与电动车的标准制定。这是日本车系的禁脔,多少年来这些权力都把控在日本势力范围内。而现在,捅破天的机会来了。这些努力,得到了印尼总统和内阁官员一致的好评,他们纷纷到上通五菱的展台去拍照,这些部长们也四处为五菱代言。

本土制造,是最好的外交。

而在过去的一年,上汽通用五菱,已经在印尼取得了3%的市场占有率,这都是虎口拔牙的战绩。这是中国在全球化的市场中,通过彪悍的韧劲,撕咬出来的。而作为很早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公司,联想集团七成营收是在海外获取,而生产制造则90%都扎根在中国。

当前的全球化,已经是大国较量加上小国博弈所撼动的地壳运动。全球化的思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,在中国加入WTO进入成熟期;而在金融危机之后,又在缓慢走向新的形态。全球供应链大的嬗变,已经开启。有志于穿越周期的企业家,应该来到炮声最密集的阵地。越是寒流汹涌,越要坚定信心走全球化道路。全球化是抵御国际化寒流的唯一法门。

关键词: